老师,你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。今天清明,我们又来看你了,满心都是欢喜。我想,你也和往日一样,正喜笑颜开地等着我们。我们觉得,你并没有离开我,还一直关注着着我们,希望大家和...
老师,你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。今天清明,我们又来看你了,满心都是欢喜。我想,你也和往日一样,正喜笑颜开地等着我们。我们觉得,你并没有离开我,还一直关注着着我们,希望大家和睦健康地生活着,顺境时彼此分享喜悦,逆境时相互扶持。
1992 年,我从安徽到北京读研,成了你的学生。课余,我常穿过街道,步行 300 多米,去你家中坐坐。你总是叮嘱我:“基础差没关系,注意学习方法,循序渐进。别总熬夜,身体是本钱。” 受南方语言习惯影响,我一直称你为 “你”:“老师,我作业你看了吗?你看有没有问题?” 此后,我对其他人的称谓逐渐改为 “您”,但在你这里,这个习惯从不需要改变。
1995 年,我毕业留京工作,随后娶妻生子,人生起起落落,你也跟着牵肠挂肚。有三年,我只身去深圳打拼,没办法每年都来看你。异地的日子里,每想起你和我家人一样,在关心着我工作进展,等待着我返京归家,心里就格外温暖。你的爱心陪伴,是我过去、现在及将来,能坚守善良并承担责任,不会变成是社会坏人的原因之一。
展开剩余51%退休后,你身体一直不太好,白天晚间要照料半偏瘫的老伴、我们善良和蔼的邹老师(学校财会系老师),还常年接济经济困难的两个天津弟弟。即便如此,不管是那个学生谁碰上难题,你都会像父母一样,给予全力支持和悉心照料。就业碰壁、生活艰难、生病住院,甚至夫妻吵架间闹离婚,你能管尽管。北京红庙的住所,一直是我们外地学生的第二个 “老家”。
如今,我家书桌上方照片中的你,笑容依旧灿烂。我总觉得,你还住在红庙胡同的老房子里。只要我抬腿去红庙,就能看到你站在房门口等我,然后我们像从前一样,愉快地聊天。每当我时运不济、心情低落,瞥见照片中你的微笑,坏情绪就会平息许多。你的音容笑貌、谆谆教诲,还有那些饱含爱心的件件善行,如同春雨,无声地滋润着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田。
寒风阵阵的冬夜,驾车路过红庙教师宿舍,我仿佛还能看到,你书桌前那盏灯,为我们散发着温暖的光亮。春风拂面的晴日,柳绿花红之时,我仿佛能感受到,你正静静地看着我们与孩子,在花丛间自在穿行。
老师,你的爱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命,你从未离开,一直与我们同在!
发布于:北京市